矿区废弃地的恢复生态学研究
一.为什么要搞恢复生态学。
二.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理论及技术。
三.恢复生态学在矿山生态恢复中的相关领
域研究。
四.相关实例解析。
五.参考文献。
•
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发展失调。
赵晓英, 陈怀顺, 孙成权. 恢复生态学 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M]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
社, 2001.)
•
我国工矿区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 同时人多地少、耕
地后备资源不足。
(
白中科.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 .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 由于开矿,地质易发生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
那个例子
里面的1.1
• 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理论
生态适应性原理 、生态位原理、演替理论、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
性原理等。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
• 采矿废弃地恢复工程技术
表土转换技术、表土改造技术、先锋种群种植技术 (菊科和豆科植物
适应性最强)
先锋种群种植技术中要注意化学改良和有机废物的应用。
•
矿山生态恢复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内容涉及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
群落多样性的测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和生物多样性
的长期动态监测。生境的片断化的研究。
不知道你学过这个没有。生境片
段化的相关你可以看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
on/7939895.html
由于生境片段化水塘又见水蕨。
•
矿山生态恢复中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是一门横跨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
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常常涉及到土壤学、地质学、地理学、水文学、
气候和气象学, 以及一系列社会、经济学科研成果。
•
矿山生态恢复中的植被生态学研究
其主要作用是:(任海, 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导论[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
1) 利用不同种类的人工植物群落的整体结构,增加植被覆盖度, 减缓地表
径流, 拦截泥砂, 调蓄土体水分。
(
(
2) 利用植物的有机残体和根系的穿透力以及分泌物的物理、化学作用。
3) 利用植物群落根系错落交叉的整体网络结构, 增加固土防冲能力, 保障
工矿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
•
矿山生态恢复中的生态经济学研究
恢复成本超过潜在的土地价值的问题(赵晓英, 陈怀顺, 孙成权. 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
理与方法[M]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以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为例, 可以看出生态恢复所蕴藏的产业价值。1994 年
进行的一项典型调查统计表明, 我国矿山废弃地面积达288 万km2 ,其中被破坏
的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占28.04% 、28. 74%和7. 43%(舒俭民, 刘晓春. 恢复生
态学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 J] .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 6) : 540- 543.)
•
矿山生态恢复中的安全经济学研究
安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安全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安全的经济投入及其意义和价
值、社会经济效益及其实现它们匹配的最佳状态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
矿山生态恢复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全国因矿山开采而减少的耕地达133. 3 万hm2 , 而目前的复垦率只有6%, 这与发
达国家目前75%的复垦率相差甚远, 也与国家土地局提出的/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0
是相悖的。(白中科.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 .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实例一:
位于冀东铁矿基地迁安市夏管营镇的包官营铁矿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
导下以矿业养农业, 综合开发复垦, 组建千亩果园, 利用尾矿、废石添沟
改良荒山36. 7 hm2 , 复垦土地23. 3 hm2 , 并将旱田改造为水田地6. 7
hm2 , 因地制宜综合开发,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开垦农田23. 3 hm2 , 鱼
塘1. 8 hm2 , 养鸡场、鸡棚7 座, 昔日秃山今日花果林, 夏日绿树成荫, 形
成了良好的景观生态。植被的建立为微生物提供了环境, 正在形成一个
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矿山的综合整治, 以矿养农, 多业发展, 一业兴多
业起, 矿业带动了机修业、运输业、加工业发展, 复垦工程使部分剩余
劳动力得到了安置。(杨福海, 李富平, 甘德清, 等. 矿山生态恢复与露天地下联合
开采[M] .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156- 157.)
实例二:
云南大红山铁矿废石场的植被恢复措施:
在生产过程中, 对废石场周边植树造林, 建立防护林带, 以改变废石场
绿化前的荒芜景象。由于废石场石砾含量极重, 保水保肥能力差, 需进
行复土工作,尽量减少裸露的废石表面, 可在对废石场进行机械平整后
复土厚约0. 6~ 0. 8 m, 然后进行再种植。这样可以有效地制止雨水和
风的侵蚀, 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废石堆的物理稳定性, 减少日常养护工作
量。复垦时, 先撒种一些如大翼豆等豆科牧草, 起固氮作用和逐步提高
土壤的有机质。边坡复垦方向为林草用地, 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
乔木采用银合欢、大叶相思、山合欢等, 灌木采用膏桐、余甘子、木
豆等,草类采用香根草、龙须草和豆科牧草混合。废石场顶部平台复垦
方向为农业用地, 先种植一些豆科植物, 当土壤肥力提高后, 再种植芒
果、毛竹等经济林。(胡少伟. 云南新平大红山铁矿矿区土壤侵蚀预测及防治规
划研究[ D] .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74.)
[
[
[
[
1] 赵晓英, 陈怀顺, 孙成权. 恢复生态学) ) ) 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M]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2] 白中科. 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 .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3] Forman, R. T. Land Mosai cs [M] . Cambridge: Camb ridge Uni2versity Pres s, 1995.
4] Middleton , B. Wet land Restor ation : Flood Pul sing and Di s2turbance Dynami cs[M] . New York: Joh n
Wiley & Son s, Inc. ,1999.
[
[
[
5] 余作岳, 彭少麟. 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M] .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7.
6] 任海, 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导论[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7] Van der Vaik. Suss ess ion theory and wet l and res torat ion [ C] .Pr oceed ing s of I NT ECOL 'V I nternat
ional Wet land Conf er2
ence, Perth, Aus tralia, 1999. 31- 47.
[
[
[
[
[
8] 林景星. 恢复生态学) ) ) 矿山环境修复工程中一门新学科[ J ] .中国地质, 2000, ( 7) : 22- 23.
9] 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J]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 ( 3) : 188- 192.
10] 吴祥云. 荒漠化防治中的恢复生态学研究热点[ J ]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1( 3) : 290- 294.
11] 徐化成. 景观生态学[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12] 杨福海, 李富平, 甘德清, 等. 矿山生态恢复与露天地下联合开采[M] .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156-
1
57.
[
13] 胡少伟. 云南新平大红山铁矿矿区土壤侵蚀预测及防治规划研究[ D] .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7
4.
[
14] 舒俭民, 刘晓春.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 J] .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 6) : 540-
5
43.
[
15] 陆国荣. 初论矿区安全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J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993, 3(1) : 39- 45.
/pdf/swf/201309/2013_0902_225219_729.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