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
一)工程概况
业主边坡工程位于xxxx业主 内。拟建 层,拟采用独立柱基,单位荷重约
2
#
#
0kN/m,位于1 号边坡坡顶,2 号边坡A段坡脚,其北侧边坡已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
9
#
#
#
锚索挡墙支护。本次业主委托勘察的边坡为1 号边坡和2 号边坡,1 号边坡位于拟建
o
xx东北侧,全长约55米,坡高约24~30米,山体总体坡度30~35,其坡脚为建新镇
#
淮安村民房;2 号边坡位于拟建xx东南侧,呈环形,开挖段全长约270米,坡高约4.1~
2
7.5米。
受业主委托,我院负责完成该边坡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二)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
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业主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并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安全可靠、施工方便的支护方案,提供设计计算指标。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⑴
查明边坡范围内地层结构及空间分布情况,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⑵查明场地范围内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判定地下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⑶
查明场地内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并提出治理措施建议;
⑷
⑸
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
为边坡治理提供相关设计计算参数。
(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三)勘察依据
勘察合同书及1:500地形图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国标《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国标《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⑽
省《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等
(
四)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从2004年10月12日进场施工,至2004年11月21日外业施
工结束,共投入钻机一台,综合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取样、原位测试、室
内试验等手段,共施工钻孔24个、探井10个,具体完成工作量见表一。
实际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一
工作项目
:500 工程地质测绘
坡面素描
单位
2
数量
0.02
5000
23.6
280.3
37
工作目的
1
km
了解测区内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2
m
井探
m
了解岩土层分布特征
了解岩土层力学强度
为室内试验提供样品
钻探
m
标准贯入试验
原状土样
次
件
件
组
组
组
组
组
取
19
扰动土样
3
样
室
岩样
12
12
12
7
直剪、饱和剪、反复剪
常规试验
了解岩土层抗剪强度、物理力学性质
内
试
验
渗透试验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12
土的腐蚀性分析
测量
件
点
3
判定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确定勘探点位置及高程
34
(
五)工作质量评述
1
、勘探点的布设及测量
#
本次勘察勘探点由我院布设,勘探线垂直于边坡走向布置。1边坡共布设3条
#
勘探线12个钻孔;2边坡共布设12条勘探线,其中钻孔12个,井探点10个。勘探点
的测量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1:500地形图,采用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学生宿舍楼角点A
和A 点(A:X=xx,Y=xx;A:X=x,Y=xxx)为引测点(均有标志桩),采用全站仪结合
1
2
1
2
2
地物进行勘探点施放;高程以拟建物角点A 点(其 xx高程H=xx米)为引测点,利用全
站仪引测场地各钻孔孔口标高。
2
、钻探施工
钻探严格控制回次进尺,采用冲击钻进、泥浆(套管)护壁、干钻、单动双管金刚
石钻进等钻探及取芯工艺,确保岩芯采取率。并按采取的岩土芯结合钻进情况进行地层
鉴定、分层与描述。钻进深度和岩土层分层深度的量测误差低于±5cm,同时严格控制
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以保证分层精度符合要求。钻孔口径一般不小于75mm,并
满足取样的要求。钻探操作的具体方法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进行。钻孔施工及探井完成后,均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分层回填击实,并对场地进行
了清污。
3
、取样与原位测试工作
原状土样采用标准厚壁敞口式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采取;岩样从岩芯管内或边坡上
直接采取。取样的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现行标准《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执行。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导向杆变径自动脱钩的自动落锤法进行锤击,锤重为63.5kg,落
距为76cm,锤击过程尽可能减少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
保持贯入器或触探头、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标准贯入试验时,贯入器打入土
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
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
并换算为相当于30 cm的标准贯入锤击数。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一)场地地形地貌
根据场区地质调查,场区内为丘陵斜坡地貌单元,山体植被发育。拟建xx北侧有
一条东西向的沟谷发育,东出口汇入xx,西出口汇入xx,因修建体育场而被堆填,其
#
#
东段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锚索挡墙支护。拟建xx楼位于1 边坡之上,2 号边坡之坡脚,
#
场地内现有地坪标高44.28~50.40米。1 边坡上段为自然边坡,下段为人工边坡,坡
o
#
脚标高17.20~22.00米,山体总体坡度30~35;2 号边坡为因场地建设人工开挖而形
成一环形高陡边坡,该边坡后缘山体标高49.80~74.00米,山上分布有5个蓄水池,
3
#
直径7~13.1米不等,容积100~600m,另有较多输水管道分布,2 号边坡按走向分为
1
2段,各段走向、倾角、坡长、坡高如表二所示。
#
2
号边坡各段走向、倾角、坡长、坡高一览表
表二
分段编号
A 段
B 段
C 段
D 段
E 段
F 段
走向
o
倾角
o
边坡长(m)
坡高(m)
4.1~24.5
276
55
63
5
o
o
245
60
12.6~18.2
12.6~14.9
11.6~13.3
10.0~13.9
15.6~16.1
16.1~17.5
16.3~17.5
15.7~16.3
15.7~21.2
20.3~27.5
4.5~20.3
o
o
o
232
斜高5m 以下45 ,5m 以上65
27
o
o
o
210
斜高5.20m 以下50 ,5.20m 以上75
7
o
o
o
185
前20 m 斜高3m 以下47 ,其余70
44
o
o
150
67
13
o
o
G 段
H 段
I 段
124
70
10
o
o
90
63
19.3
15
o
o
79
61
o
o
J 段
65
62
15
o
o
o
K 段
L 段
50
67 ,东段11m 以上82
22.4
29.3
o
o
93
62
(
二)场地岩土层结构及特征
经本次钻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勘察范围内场区岩土层从上往下分述如下:
ml #
4
):灰黄色,稍湿,松散,主要由坡残积土组成,含植物根系,2
# #
①
素填土(Q
边坡A段坡脚含强~中风化花岗岩碎块30~40%。该层主要分布于1 边坡和2 边坡坡脚,
#
2
边坡坡脚该层为近期因修花圃由粘性土堆填而成。
el
残积砾质粘性土(Q ):褐黄色,湿,可塑-硬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留物,微具
②
原岩残余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风化的粘性土,含20~30%石英颗粒,主要
#
分布于1 边坡,上部含植物根系。
el
-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Q ):褐黄、灰绿色,湿,可塑-硬塑,为辉绿岩风化残
②
留物。含少量石英、云母颗粒,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
#
应,主要分布于1 边坡。
3
③
5
全风化花岗岩(r ):浅黄色,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主要矿物
成分为长石、石英,长石已全部风化,岩芯呈砂土状,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手搓即
散,遇水易软化。主要分布于山体斜坡中。
③
-1全风化辉绿岩(λ):褐黄、灰绿色,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细粒结构,散体状构造,手搓即散,遇水易软化。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角闪石,基本
已风化为粘土矿物,岩芯呈土状,以岩脉形式存在。
3
强风化花岗岩(r ):浅黄、灰白色,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5
④
为Ⅴ级,中粗粒结构,碎裂散体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长石大部分已风
化,岩芯呈土状、碎块状。裂隙发育,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
④-1强风化辉绿岩(λ):褐黄、灰绿色,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
级为Ⅴ级,细粒结构,碎裂散体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角闪石,大部分已风化,
岩芯呈土状、碎块状。以岩脉形式存在。
2
⑤
中风化花岗岩(r
质量等级为Ⅲ~Ⅳ级,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边坡露头测量节理每米2~
4条。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及石英,岩芯呈块状、柱状,RQD=30~70%。该层在场地均
有分布。
5
):灰黄、灰白色,为较硬岩,岩体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
1
⑤-1中风化辉绿岩(λ):褐黄、灰绿色,为较硬岩,岩体破碎-较完整,岩体基
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辉绿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裂隙面见铁质浸染,主要矿
物成分为辉石、角闪石,岩芯呈块状、短柱状,以岩脉形式存在。
各岩土层的具体空间分布特征请参阅本报告剖面图、坡面素描图及照片。
(
三)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钻探、土工试验、岩石力学试验结果,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各岩土层物理力学试验结果统计如表三、四、五、六。
(
岩石抗压、抗剪强度统计表
表四
岩土
天然重度
极限抗压强度
抗剪断强度参数
层
统计
项目
范围
r
c
干
饱和
软化系
数
MPa
MPa
MPa
tgΦ
3
代号
及名称
KN/m
25.46-26.25
51.58-87.8
41.38-70.97
0.80-0.88
1.00-1.38
1.0-5.5
⑤
值
n
μ
δ
9
25.812
0.013
9
68.063
0.177
9
57.056
0.172
9
0.84
0.033
0.8
9
1.261
0.09
9
中风
化花岗岩
3.556
0.388
2.69
χ
25.6
60.5
50.9
0.9
⑤
-1
范围
26.02-26.24
36.96-70.47
30.05-58.29
0.81-0.83
0.95-1.37
0.9-4.5
值
n
3
26.13
3
54.79
3
44.74
3
0.82
3
1.11
3
2.3
中风
化辉绿岩
μ
场地土颗粒级配统计表
单位: %
表五
砾(卵)石级(mm)
砂粒级(mm)
粉粒-粘粒(mm)
土层名
称
统计
>
<
<
0.5-
0.25-
2
00
20-
0.075-
2
-0.5
9
项目
2
-20
2
0.0
0.005
0.00
及代号
0.25
9
0.075
9
0
0
75
5
统计个
数
9
9
3
8.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22.1
13.5
16.4
3
14
10.1
3.8
52
②残积
砾质粘性土
5
8
25.
7.5
5.2
8.2
3
7
4
2
9.
38.
7.3
统计个
数
3
3
3
1
1.
69.
②
-1 辉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25
12.5
6.5
8.7
22.9
6.8
5
9
2
3
绿岩残积粘
性土
4
4.
0.1
3.9
0.9
9
.63
60.
17.433
3
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修正值N统计表
表六
岩土层名称及代号
统计个
数
范围值
平均值
变异系数
标准值
②
残积砾质粘性土
-1 辉绿岩残积粘性土
全风化花岗岩
-1 全风化辉绿岩
10
8.89-20.36
6.90-23.00
29.82-38.03
29.35
13.9
14.5
33.42
29.3
60.5
61.0
0.302
0.54
0.12
11.43
②
4
7
1
8
7
③
30.45
③
④
强风化花岗岩
43.33-75.66
50.75-73.08
0.206
0.116
52.06
55.80
④
-1 强风化辉绿岩
(
四)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岩土室内试验物理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结合地区建筑经验,
综合分析提出如下设计计算指标如表七,供设计计算使用。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表
表七
天然
容重
饱和
容重
快剪
单轴抗压强度
饱和抗剪强度
粘聚 内摩擦
角°
粘聚力
Kpa
内摩擦
干
饱和
岩土层代号及名称
角°
力Kpa
K3 N/
K3 N/
m
Mp
Mpa
m
a
②
残积砾质粘性土
17.6
17.5
18.0*
18.0*
20.2*
20.2*
22.3*
22.3*
26.0*
43
38
23
16
②
-1 辉绿岩残积粘性土
③
全风化花岗岩
19.7*
19.6*
21.8*
21.9*
25.8
22*
23*
200*
200*
2690
32*
30*
40*
30*
0.90
15*
16*
21*
20*
20*
③
④
-1 全风化辉绿岩
18*
23*
22*
④
强风化花岗岩
-1 强风化辉绿岩
⑤
中风化花岗岩
60.
48.
50.9
39.0
5
9
⑤
-1 中风化辉绿岩
26.1
26.3*
2300
0.85
注:“*”为经验值,中风化岩对应的内摩擦角为摩擦系数“tgФ”
三、场地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
一)场地气象条件
本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9.4℃,一
月份平均气温11℃,7月份平均气温2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
温-2.0℃。平均雾日为22.4天。最高达70天,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
每年4-9月为汛期,降水量可占全年的70-77%,闽江下游一带年平均降雨量约
200-1600毫米。常风向为东南风,频率约为15%,强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约为22m/s,
1
台风的影响发生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台风平均每年2-4次,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
盛行期,受台风影响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均达约12级,风向东北。
(
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本场地勘察期间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测到地下水水位,地质调查范围内也未见泉
点出露。从钻探资料及坡面调查结果看,岩体裂隙较发育,是地下水径流的主要通道及
地表水进入地下的潜在通道,坡面上可看出强风化及中风化花岗岩中有辉绿岩脉穿插,
而辉绿岩风化程度比花岗岩强烈,两种岩性接触界面也是地下水径流的通道,在长期雨
水冲刷及风化的自然条件下会形成对边坡极其不利的软弱结构面。调查范围内汇水面积
2
约30000m,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沿坡面径流及下渗,汇集于
低洼处及排水沟中排入乌龙江或闽江,地下水位受大气影响大。地下水埋深较大,可不
考虑地下水对建筑材料和地基施工的影响。
(
三)场地环境类型
根据GB50021-2001附录G ,拟建场区位于东南沿海,属湿润区。本场地岩土层均
为弱透水层。综合判定本场地环境类别为Ⅲ类B型。
(
四)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场地周边环境未见污染源,也未受其它可能的污染源的污染。根据在ZK1、ZK8 钻
孔及坡面中取三组土样进行土的腐蚀性分析,指标见附表。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第十二章有关条款,按腐蚀性评价标准判定,场地内地基土对砼结
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不具腐蚀性。具体判定结果
见表八。
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八
环境
土样
腐蚀性
腐蚀性标
土样
(ZK1)
土样
(ZK8)
腐蚀类型
环境类型
腐蚀介质
准mg/ kg
类型
Ⅲ类
Ⅲ类
(坡面)
评价
无
2
-
( mg/kg)
SO
≥2250
≥4500
96
8
91
4
72
8
4
2
+
Mg ( mg/kg)
无
对砼结构影
响
-
OH ( mg/kg)
Ⅲ类
≥85500
0.00
0.00
0.00
无
无
地层渗透性
PH
B 型
≤5.0
5.70
6.01
5.60
对砼结构影
响
对钢筋砼结
构中的钢筋影响
-
Cl ( mg/kg)
≥250
≤5.5
34
33
28
无
无
对钢结构影
响
PH
5.70
6.01
5.60
根据判定结果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场地地基土对砼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筋砼
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根据土层电阻率经验值大于150Ω·m判定场地地基土对钢
结构具弱腐蚀性。
四、场地地震效应分析
(
一)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该拟建场地为丘陵斜坡地貌单元,从坡面露头及钻探资料分析,边坡大部分为岩
质,局部为上土下岩。根据工程地质调查,拟建场区未发现古滑坡、坍塌、地面沉降及
有泥石流的迹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部紧连西太平洋
地震带,隔台湾海峡与我国地震最活跃的台湾省相望,地处长乐~诏安地震构造带北段,
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活动,近期尚有弱震活动,潜在震源为中等应力积累区,主要地震危
险区为xxxx5.5级危险区与xxxx6.75~7级危险区。根据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GB50011-2002)规定,xxxx属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
组为第一组。
(
二)场地类别的确定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由于无实测
剪切波速,因此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应根据岩土层名称和性状,依据上述规范和当地经验
确定。根据本次勘察资料,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为①素填土、②残积砾质
粘性土、②-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③全风化花岗岩、③-1全风化辉绿岩、④强风化花
岗岩、④-1强风化辉绿岩、⑤中风化花岗岩、⑤-1中风化辉绿岩。①层属中软土,②、
②
-1、③、③-1、④-1层属中硬土,④为坚硬土,⑤为岩石。根据地区经验,上述岩土
层的剪切波速经验值分别为①素填土150m/s,②残积砾质粘性土280m/s,②-1辉绿岩
残积粘性土260m/s,③全风化花岗岩380m/s,③-1全风化辉绿岩360m/s,④强风化花
岗岩>500m/s,④-1强风化辉绿岩480m/s,⑥中风化花岗岩>500m/s,⑤-1中风化辉绿
岩>500m/s。地表下各钻孔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介于150-480m/s。根据钻探揭露,场地
覆盖层厚度介于0~18.90m之间,故按国标(GB50011-2001)第4.1.6条表4.1.6判定
结果详见表四,综合判定该场地类别为Ⅱ类。故拟建场地应按Ⅱ类,7度抗震设防。根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4条规定,特征周期为0.35s。
五、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
一)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
、1边坡长55m,总体走向134°,植被茂密。
1
上段为自然边坡,坡面多为残积土及少量素填土,层厚2.2~7.8 m,坡面坡度角
为16~26°,下部为全风化岩与强风化岩,全风化岩局部缺失,残积土、全风化岩与强
风化岩均有两种岩性,即花岗岩与辉绿岩,辉绿岩以岩脉形式产出,土岩接触面坡角为
2
3~31°,为顺坡向缓倾角,坡高约14m,坡面上有因地表水冲刷形成的小冲沟存在。
下段为因取土而开挖形成人工边坡,坡度角为33~70°,坡高约15m,坡面分布
地层有残积土、全风化岩、强风化岩及中风化岩,裂隙发育,按走向分为A、B、C三段,
其中⑴A段,坡长约15 m,坡高3~15m,走向294°,倾向24°,出露地层为全风化
与强风化花岗岩,坡面呈不规则形状,坡脚有少量冲填土堆积。⑵B段,坡长25.5 m,
坡高4.2~15m,坡角40~70°,走向325°,倾向55°,分布地层有辉绿岩残积粘性
#
土、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及残积砾质粘性土,详见1边坡B段坡面素描图,该
段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多呈闭合状,少量裂隙宽度1~5mm,节理面较光滑,每米
#
5~14条,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从1边坡B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
图可见,走向 340~350°近垂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北东。经现场测量,顺坡向陡倾
角(如77°∠86°)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170°∠71°)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
倾角节理(如23°∠23°)及水平向节理发育,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有这几组节理存
在将岩体切割成块状。A、B段边坡在不良自然条件的引发下,可能会导致滑坡,因此,
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⑶C段,坡长约25 m,出露地层为残积砾质粘性土,厚约1 m,
走向2°,倾向92°,上面为茂密的植被覆盖,目前较为稳定。
根据福建省近年来滑坡的形式,残积土在饱水状态下极易形成流泥,强风化岩在
饱水状态下极易形成软弱面,造成山体滑坡,该边坡全、强风化岩面为顺坡向缓倾角界
面,岩体多为散体状,节理裂隙极为发育,饱水易软化,其力学性能通常会在短时间内
大幅度降低,故一旦有不良因素诱发,极易产生滑坡,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
、2边坡坡长270m,坡高4.1~27.5 m,坡角45~82°,根据其走向共分为A、
2
B、C、D、E、F、G、H、I、J、K、L十二段,现分述如下:
#
2边坡A段,坡长63 m,高度在4.1~24.5m之间,坡度角55~65°,走向
⑴
76°,倾向 6°,分布地层有全风化花岗岩、全风化辉绿岩、强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辉
2
绿岩、中风化花岗岩,详见2边坡A段坡面素描图。
#
在该段中,坡高小于8m的坡段为0~7.30m段,其中0~4.50m为强风化花岗岩,
4
.50~7.30m为强风化辉绿岩岩脉(近垂直状产出),面层呈砂土状,剥离面层后可见
碎裂结构,遇水易软化,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据规范
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小于8 m的强风化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
:0.75-1:1.0(即允许坡度角为45~53.1°),而该边坡坡度角为55°,已超过坡率
(
1
允许值,故该段边坡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坡高介于8~15m的坡段为7.30~35m段,其中11~14m段为强风化辉绿岩岩脉,
面层呈砂土状,剥离面层后可见碎裂结构,遇水易软化,为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
Ⅴ级。两岩脉间(7.3~11 m段)为中风化花岗岩,裂隙发育,岩体被节理切割成不规
则块状,有轻微蚀变现象,为较硬岩,属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
类型为Ⅳ类。14~35m段右上部为全风化岩与强风化岩,呈一近似圆弧凹形,为边坡开
挖后滑塌所致,坡面上有被地表水冲刷形成的不沟状条痕,坡顶未见开裂与沉降现象,
虽然目前是稳定的,但在不良自然条件的引发下,可能造成破坏。下部为中风化花岗岩,
顺坡向陡倾角节理发育,每米5~13条,顺坡向缓倾角节理较发育,每米2~4条,属
较破碎岩体,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节理均呈闭合状,节理
面光滑,用手可掰下岩块,从赤平投影图中可以看出,产状335°∠33°节理(顺坡向
缓倾角)为对该岩体稳定性最不利,其余几组均为近直立倾角,有这几组节理存在将岩
体切割成块状,在不利因素诱发情况下,可能引起滑坡。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
1
1
2.2.2规定,坡高介于8 ~15m,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
:0.75-1:1.0,而该边坡坡度下,可能引起滑坡。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
规定,坡高介于8 ~15m,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
该边坡坡度角为55°,已超过坡率允许值,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坡高介于15~25m的坡段为35~63 m段,该段10 m(斜高)以下坡度角为55°,
以上为65°,为上陡下缓的凸坡,为岩质边坡,岩性为花岗岩,多呈中风化状态,仅右
上端顶部有厚约3 m的强风化花岗岩,呈碎块状。该段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中风化花岗
岩,其中下部中段岩体呈巨块状,有张裂隙存在,裂隙宽度5-50mm,为碎屑与泥质充填,
每米1.5~3条,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其它段节理呈闭合状,节理
#
面较光滑,每米7~14条,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从2边坡A段二号
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60~80°近垂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北西,少量倾
向南东;从赤平投影图可见顺坡向陡倾角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
倾角节理发育,这几组节理的发育,在不良自然条件的引发下,可能会导致岩体下滑或
岩块塌落;另强风化花岗岩与中风化花岗岩的接触面,若有地下水渗流,也会导致强风
化岩顺中风化岩面滑落。因此,该段边坡也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
2边坡B段,坡长5 m,高度在12.6~18.2m之间,坡度角60°,走向245°,
⑵
倾向335°,该段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
#
光滑,每米5~14条,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从2边坡B段岩体节理
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50~60°近垂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南东,少量倾向北西;
从赤平投影图可见顺坡向陡倾角(如321°∠81°)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
145°∠82°)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倾角节理(如335°∠42°)及水平向节理发育,
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这几组节理的发育,在不良自然条件的引发下,可能会导致岩体
下滑或岩块塌落;因此,该段边坡也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
2边坡C段,坡长27 m,高度在12.6~14.9m之间,该段斜高5 m以下
⑶
坡度角为45°,以上为65°,走向232°,倾向322°,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
岗岩,坡面凹凸不平,在中段有一斜向凹槽,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每
#
米3~13条,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从2边坡
C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50~60°近垂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北西,少
量倾向南东;从赤平投影图可见顺坡向陡倾角(如326°∠80°)及垂坡向陡倾角节理
(如54°∠75°)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节理(如345°∠52°)及水平向节理发育,
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有这几组节理存在将岩体切割成块状,在不利因素诱发情况下,
可能引起滑坡。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 ~15m,边坡岩
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上端坡度角为65°,
已超过坡率允许值,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
⑷
2边坡D段,坡长7 m,高度在11.6~13.3m之间,该段斜高5.2 m以下坡度
角为55°,以上为75°,走向 210°,倾向 300°,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
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每米3~12条,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岩体较破
#
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从2边坡D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
花图可见,走向50~60°近垂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南东,少量倾向北西;存在顺坡
向陡倾角(如322°∠80°、230°∠84°)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146°∠80°、
5
3°∠83°)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倾角节理(如341°∠17°)发育,有这几组节
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致使坡面凹凸不平,对边坡稳定性不利。且据规范
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 ~15m,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
(
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坡度角为55~75°,已超过坡率允许值,故应
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
⑸
2边坡E段,坡长44 m,高度在10.0~13.9m之间,该段前20米斜高3 m以
下坡度角为47°,其余为70°,走向185°,倾向275°,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
花岗岩,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顺坡向陡倾角节理(如331°∠57°)
每米1.5~3条,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152°∠62°、69°∠79°)每米 6~13条,手
用力可将岩块掰下,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从
#
2
边坡E 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50~60°节理较发育,倾向南东或北西;
存在顺坡向陡倾角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倾角节理(如
06°∠20°)发育等,有这几组节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致使坡面凹凸不平,
3
对边坡稳定性不利。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 ~15m,边
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上端坡度角为
8
0°,已超过坡率允许值,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
2边坡F段,坡长13m,高度在15.6~16.1m之间,坡度角67°,走向 150°,
⑹
倾向240°,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
每米3~12条,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
#
体类型为Ⅳ类。从2边坡F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60~70°节理较发育,
倾向多为南东,少量倾向北西;存在顺坡向陡倾角(如215°∠78°、68°∠65°)及
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12°∠67°)发育,也有部分缓倾角节理(如151°∠42°)及
水平向节理发育,有这几组节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楔体状,对边坡稳定性较
为不利,且边坡高陡,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
2边坡 G段,坡长10m,高度在16.1~17.5m之间,坡度角70°,走向 124°,
⑺
倾向214°,为岩质边坡,地层为强风化辉绿岩与中风化花岗岩,左段为强风化辉绿岩,
以岩脉形式近垂直状产出,脉宽4米,碎裂散体状构造,为软岩,遇水易软化,岩体基
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右段为中风化花岗岩,节理裂隙发育,无规律,将岩体切割成块状、
楔体状,节理产状不易测量,有轻微蚀变现象,岩体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辉
绿岩较花岗岩风化强烈,且边坡高陡,对边坡稳定性较为不利,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
防护。
#
⑻
2边坡 H段,坡长19.3m,高度在16.3~17.5m之间,坡度角63°,走向 90°,
倾向180°,为岩质边坡,地层为强风化辉绿岩与中风化花岗岩,左段为强风化辉绿岩,
以岩脉形式近垂直状产出,脉宽3.8米,碎裂散体状构造,为软岩,遇水易软化,岩体
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右段为中风化花岗岩,主要节理有150°∠63°、226°∠69°两
组,每米5~12条,水平向节理产状不易测量,每米3~4条,呈闭合状,结合好,节
理面较光滑,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该段边坡为顺岩体
节理(150°∠63°)开挖而成,坡脚岩石锤击易碎,风化不均,坡顶有一凸起岩块,
该岩块在不良因素作用下有可能塌落,另辉绿岩较花岗岩风化强烈,且边坡高陡,对边
坡稳定性较为不利,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
⑼
2边坡 I段,坡长15m,高度在15.7~16.3m之间,坡度角61°,走向79°,
倾向169°,为岩质边坡,地层为强风化花岗岩与中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主要分
布于坡顶,厚约1米,上部呈砂土状,下部呈碎块状,碎裂散体状构造,为软岩,遇水
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坡脚左段呈强~中风化状态,锤击易碎,声较哑,
该段边坡为沿岩体顺坡向节理(150~160°∠61°)开挖而成,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
呈闭合状,结合好,节理面较光滑,除顺坡向节理可以测量外,其它各向节理产状不易
测量,每米2~10条,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边坡岩体
类型为Ⅲ~Ⅳ类。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15m,边坡
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高度15.7~16.3m,
坡度角为61°,均已超过允许范围,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另强风化花岗岩与中
风化花岗岩的接触面,若有地下水渗流,也会导致强风化岩顺中风化岩面滑落。因此,
该段边坡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
⑽
2边坡J段,坡长15 m,高度在15.7~21.2m之间,坡度角62°,走向65°,
倾向155°,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该段边坡为沿岩体顺坡向节理开挖而
成,该节理呈闭合状,结合好,节理面较光滑,多为150°∠64°,其它各向节理产状
无露头,不易测量,每米2~12条,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
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Ⅲ~Ⅳ类。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
1
2
5m,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高度15.7~
1.2m,坡度角为64°,均已超过允许范围,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
2边坡K段,坡长22.4 m,高度在21.2~27.5m之间,坡度角除右段斜高11 m
⑾
以上为82°外,其余为67°,走向50°,倾向140°,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
岗岩。坡度角为67°的地段也为沿岩体顺坡向节理开挖而成,该节理多为142~
1
60°∠73~87°,呈闭合状,结合好,节理面较光滑,反坡向陡节理倾角节理(如320~
3
1
1
44°∠78°)也较发育,其它各向节理产状无露头不易测量,每米2~8条;右段斜高
1以上因较高,人员未上去测量,但从邻近教学楼上采用仪器往坡面上观察,斜高11~
2 m处有一阶梯,阶梯宽度约1.5 m,上方岩体被节理切割成巨块状,节理呈闭合~张
开状,在斜高14m处有水平向张裂隙存在,微内倾,裂隙宽度约100mm,充填泥质,另
可见顺坡向陡倾角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发育,也有部分缓倾角节理及水平向节理发育,
有这几组节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产生了危岩,加之坡高且陡,坡面凹凸不平,
3
坡顶上又有水塔(直径13.1m,容量600m,外侧离边坡边缘仅3m)存在,在不良自然
条件或人为及地震作用的引发下,可能会导致危岩崩塌或滑坡现象;因此,该段边坡应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
2边坡L段,坡长29.3m,高度在4.5~20.5m之间,坡度角62°,走向 93°,
⑿
倾向183°,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除左上段节理有微裂隙外,其它地段
节理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每米4~8条,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
级为Ⅲ~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Ⅲ~Ⅳ类。其中段斜高6m处有一凹陷,边坡后缘有输
#
水管道沿坡而上。从2边坡L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40~50°节理较发育,
倾向多为南东。存在顺坡向陡倾角(如142°∠80°、255°∠82°)及反坡向陡倾角节
理(如 51°∠84°)发育,另外也有部分缓倾角节理及水平向节理发育,其节理产状不
易测量,有这几组节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楔体状,对边坡稳定性较为不利,
且边坡高陡,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从以上对边坡各段的分析,虽然目前边坡是处于稳定状态,但未作任何防护随着时
间的推移,坡面风化加剧,在雨水冲刷、暴雨及地震等不良地质作用诱发下可能产生严
重的地质灾害
(
二) 边坡可能失稳的模式
#
#
边坡为上土下岩边坡,2 边坡为岩质边坡,强风化岩多呈散体碎裂状,潜在滑动
1
面可能在其内部软弱结构面或土岩接触部位,可能破坏形式为近似圆弧面滑移。
三)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边坡稳定性评价计算模型
根据场地岩土体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我省类似场地的经验以
(
1
#
#
及边坡可能失稳的模式,定量评价模型1 边坡采用圆弧滑动法,2 边坡采用圆弧滑动法
与平面滑动法。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第5.2.3条,边坡稳
定性系数按下式计算:
⑴
圆弧滑动法
K
N
T
R
s
i
i
i
=∑R∕∑T
i
i
=(G
=(G
= N
i
i
i
+Gbi)cosθ
i
+Pwisin(α
i
-θ
i
)
+Gbi) sinθ
i
+Pwicos (α
i
-θ
i
)
i i i
tgф+cl
s
式中 K—边坡稳定性系数
c
i
—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kPa)
0
ф
i
—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i
—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
,α—第i计算条块底面倾角和地下水位面倾角()
—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自重(kN/ m)
l
0
θ
i
i
G
G
P
N
T
R
i
bi—第i计算条块滑体地表建筑物的单位宽度自重(kN/ m)
w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的动水压力(kN/ m)
i
i
i
—第i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 m)
—第i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切线上的反力(kN/ m)
—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的抗滑力(kN/ m)
⑵
平面滑动法
=(Vcosθtgф+Ac)∕rVsinθ
式中 K—边坡稳定性系数
K
s
s
3
r—岩土体的重度(kN/ m)
0
ф—结构面内摩擦角()
c—结构面的粘聚力(kPa)
2
A—结构面的面积(m)
3
V—岩体的体积(m)
0
θ—结构面的倾角()
2
、 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的选用
根据室内试验、野外地质调查及当地经验综合考虑,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的选用见
表九。
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一览表
表
九
天然
容重
饱和
容重
不考虑降水及
地震力作用下
考虑降水及地震力
作用下及岩石结构段
岩土层序号及名称
粘聚力
内摩擦角
粘聚力
内摩擦角
3
3
kN/m
17.6
17.6
19.7
19.6
21.8
21.9
25.8
26.1
kN/m
18.0
18.0
20.2
20.2
22.3
22.3
26.0
26.3
②
②
残积砾质粘性土
43
38
23
16
30
30
35
35
40
40
25
24
20
20
50
50
80
80
14
7
-1 辉绿岩残积土
③
全风化花岗岩
50
20
20
25
25
30
30
③
④
-1 全风化辉绿岩
50
④
强风化花岗岩
200
200
400
400
-1 强风化辉绿岩
⑤
中风化花岗岩
中风化辉绿岩
⑤
注:粘聚力、内摩擦角为经验值。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由于本场地全风化岩及强风化岩均呈碎裂散体状,其发生坡体发生滑动破坏的模
3
式呈圆弧状,故本工程边坡按瑞典圆弧法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对边坡的最危险滑动面进行优化搜索,由于地下水渗流、地震力及岩体的结构面强度对
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因此在计算边坡的稳定性时分别考虑了在没有降水及地震力作用
下与降水、地震力及岩体结构面共同作用下对边坡的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见表十。(仅
列出各种条件下的最小安全系数值)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一览表
表十
最小安全系数Kmin
边坡编号
计算剖面
不考虑降水及地震力作用
圆弧滑动法 平面直线法
1.96
考虑降水地震力及岩体结构面
圆弧滑动法
0.71
平面直线法
1
1
-1’
-1’
/
1.53*
1.98
1.50*
1.57
6.03
2.25
2.89
2.99
2.93*
3.41
3.57
3.25
/
/
/
0.61*
0.82
/
/
#
1
边坡
2-2’
2
3
6
-2’
-3’
-6’
0.66*
0.74
/
/
/
8.14
2.58
3.58
3.86
3.58*
4.00
4.26
3.93
1.77
1.01
1.01
1.89
1.18
1.24
1.31
1.20*
1.30
1.37
1.32
#
2
边坡 A 段
7-7’
8
-8’
#
2
边坡C 段
边坡E 段
9-9’
1.01
1
1
0-10’
1-11’
1.02*
1.16
#
#
2
2
边坡F 段
边坡H 段
12-12’
13-13’
14-14’
15-15’
16-16’
1.18
#
2
1.13
#
2
边坡I 段
边坡K 段
边坡L 段
3.47
4.09*
6.21
4.26
4.82*
7.59
1.19
1.21*
1.68
1.42
1.40*
1.98
#
2
#
2
#
#
注:1 边坡带*为考虑学生宿舍楼建设后坡顶加载的影响,2 边坡带*为考虑坡顶
水塔加载的影响。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表5.3.1中的规定,本边坡为二
级边坡,边坡稳定系数K按圆弧滑动法不小于1.25,平面直线法不小于1.30。经过对
该场区内边坡定性及定量分析,得到该边坡计算安全系数,结合上述规范规定,该场区
内边坡在考虑降水、地震力及岩体结构面的条件下最小安全系数按圆弧滑动法计算大部
分小于1.25,故应作相应的治理防护。
六、边坡治理方案及监测
(
一)边坡塌滑区范围的估算
#
#
边坡为上土下岩边坡,2 边坡为岩质边坡,依照规范(GB50330-2002)3.2.3条
1
边坡塌滑区范围可按公式L=H/tgθ进行估算,式中:
L---边坡坡顶塌滑区边缘至坡底边缘的水平投影距离(m)
H---边坡高度(m)
θ---边坡的破裂角(°)
各段计算结果见表十一。
边坡塌滑区范围估算表
表十一
边坡坡顶塌滑区边缘至坡底边
缘的水平投影距离(m)
23.52
边坡编号
边坡高度(m)
岩土体内摩擦角Ф(°)
#
1
边坡
30.1
24.5
14.9
13.3
13.9
16.1
17.5
17.5
16.3
21.2
27.5
20.5
14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
#
2
边坡A 段
边坡C 段
边坡D 段
边坡E 段
边坡F 段
边坡G 段
边坡H 段
边坡I 段
边坡J 段
边坡K 段
边坡L 段
14.15
8.60
2
#
2
2
7.68
#
#
8.03
2
9.30
#
2
2
10.10
10.10
9.41
#
#
2
#
2
12.24
15.88
11.84
#
2
2
#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边坡边顶塌滑区边缘至坡底的水平距离为7.68-23.52m,在边
坡未进行治理时建筑物应避开塌滑区范围。
(
二)边坡后缘山体防护措施
#
、应在1 边坡坡顶处修好截水沟,防止暴雨来临,汇集的地表水顺坡而下与渗透
1
入岩土层中,使其饱水软化,力学性能大幅度降低,影响边坡安全。
#
、2 边坡山体坡角为20-45°,植被茂密,个别开挖地段应予以填平压实,并种植
2
植物,修好截水沟,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达到防渗效果。
(
三)边坡加固措施
#
、1 边坡为上土下岩边坡,较高,植被茂密,目前是稳定的,且坡面及山体土质
1
较好,修建学生宿舍楼时,应修好排水沟及导水沟,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达到防渗效果。
根据邻近边坡治理经验,结合该边坡实际条件,坡顶段边坡(上陡坎处)可采用土钉、
锚杆或格构式进行加固,坡面喷混凝土加以保护,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孔,保证坡体
地下水的排泄畅通;中段(两陡坎之间)坡面上开挖地段及小冲沟应予以填平压实,并
种植植物,进行防渗处理,并设置防渗导水设施(如导水沟或排水管道);坡脚人工开
挖段(下陡坎处)经修整后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挡墙加锚索(或锚杆)支护,并设置一
定数量的泄水孔,持力层可选择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
#
2
、2 边坡应清除可能坠落的岩块,采用岩石锚杆进行加固,再喷射混凝土保护坡
面,并在坡面设置一定数量的地下水排泄孔。
边坡支护计算参数一览表
表十二
岩土层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
frb(kPa)
岩土层序号及名称
岩土层对挡墙基底摩擦系数μ
②
残积砾质粘性土
-1 辉绿岩残积粘性土
全风化花岗岩
-1 全风化辉绿岩
30
25
0.25
0.20
0.45
0.40
0.55
0.50
0.70
0.65
②
③
80
③
④
⑤
70
④
强风化花岗岩
160
150
750
700
-1 强风化辉绿岩
⑤
中风化花岗岩
-1 中风化辉绿岩
(
四)监测
由于该边坡较高,安全等级为二级,宜作好长期监测,对边坡失稳作出预警,及时
处理,主要监测措施有:
1
、对坡顶上山体、水塔、输水管道进行查巡,在潜在溻滑区内,禁止人工开挖洞
穴,破坏植被,并查看有无渗漏水、有无裂缝、地表积水、防渗沟是否畅通等不利因素。
2
3
、在坡顶设置水平位移长期观测点,观测边坡动态变化。
、查看坡面及坡底有无地下水渗出,若有地下水则应及时分析其来源及其对边坡
稳定性的影响,查看坡面保护层的完整性,若有剥落应及时补充。
4
、应注意天气预报,在暴雨来临前确保排水设施工正常工作。
七、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1
2
、本次勘察达到详勘要求,所提供资料可为边坡防治设计依据。
、该场区边坡在不考虑降水及地震力作用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在考虑降水及
地震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塌滑,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圆弧滑动
法计算取1.25。
3
4
、该边坡等级为二级,支护结构的重要性系数r
0
应1.0。
、该场地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
腐蚀性。
(
二)建议
1
、边坡目前是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应在雨季来临之前作好边坡加固,并在山体
上潜在滑动区后缘设置畅通排水沟,在山谷间应作导洪沟,填平山坡上土坑、沟穴等保
护措施。
2
3
4
、由于坡高较高,施工中宜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宜设置监测系统,对边坡动态进行长期监测,监测周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边坡治理方案见第六章节。
/pdf/swf/201310/2013_1018_222523_417.swf